麻花,是一種頗具特色的油炸面食小吃。其口感清新,甘甜爽脆。其做法是將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,用油炸至金黃。9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,著名吃貨蘇軾寫有一首《寒具詩》,對麻花這種大眾小吃的做法及其酥脆的特點給予了生動的描述:
纖手搓成玉數(shù)尋,
碧油煎出嫩黃深。
夜來春睡無輕重,
壓扁佳人纏臂金。
關(guān)于麻花的產(chǎn)生年代,目前尚不明確。從蘇軾的《寒具詩》來看,應(yīng)該與古代中國的寒食節(jié)有關(guān)。寒食節(jié)是中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一般在夏歷清明節(jié)前一二日。節(jié)時禁煙火,只吃冷食。在后世的發(fā)展中,不同地域又逐漸增加了祭掃、踏青、秋千、蹴鞠、牽勾、斗雞等相關(guān)風俗。寒食節(jié)綿延至今,已有兩千余年。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。古代風俗,祭前必齋戒沐浴,餓了的時候,食些提前做好的小吃。這種小吃古時被稱作“寒具”。
學(xué)界流行一種說法,言古時的寒具為今天的“馓子”。不確。今天所謂的“馓子”,只是其簡稱,其全稱為“馓子麻花”??芍錇槁榛ㄖ环N。同時,“馓”字在古代韻書中的釋義,《說文》:“熬稻粻?也?!倍巫ⅲ骸鞍镜净狆c也……古字蓋當作張皇……郭云:即干飴也。諸家渾言之,許析言之……?糯米為張皇。張皇者、肥美之意也。既又干煎之。若今煎粢飯然。是曰馓?!陶?,謂干熬稻米之張皇為之。”《廣韻》:“馓,飯也?!?/p>
不難看出,古漢語的“馓”,即今天之“燜大米”,與“馓子”的“馓”是兩碼事。今天所謂“馓子”應(yīng)為古代粟特人或元代以后回回從西域帶來的。試比較“馓子”:阿拉伯語“san aibnih”,土耳其語“San-o?ul”,哈薩克語“Seiq?r”,吉爾吉斯語“San-uulu”。其首音“san-”正好與漢語“燜大米”的“馓”相同,故以“馓”音譯之。由此亦可知,“馓子”應(yīng)為西域一帶引入食品。其進入中原后,因其形制與“麻花”相近,故民間將其歸為“麻花”的一種,稱“馓子麻花”,簡稱“馓子”。
而“麻花”,也是一個“中外合資”型稱謂。
現(xiàn)代漢語中,“餅”字一般指稱“圓盤狀”的面食。而在古代漢語中,“餅”為“面食”之通稱?!墩f文》:“餅,面餈也”。關(guān)于古代面食,《釋名·釋飲食》:“蒸餅、湯餅、蝎餅、髓餅、金餅、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?!?/p>
值得注意的是,其中“蝎餅”可能就是麻花的古稱。
之所以這樣講,其一,民間有傳說,很久以前,毒蝎橫行,人們?yōu)榱嗽{咒,每年陰歷二月二,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,扭作毒蝎尾狀,油炸后吃掉,稱之為“咬蝎尾”,久而久之,這種“蝎尾”就演變成今天的麻花。其二,北魏時期的《齊民要術(shù)·餅法》第八十二有記:“截餅一名蝎子。皆須以蜜調(diào)水溲面。若無蜜,煮棗取汁,牛羊脂膏亦得;用牛羊乳亦好,令餅美脆。截餅純用乳溲者,入口即碎,脆如凌雪。”說明當時的“截餅”又稱“蝎子餅”。其三,“蝎”字讀音,今天普通話讀若“xie”。這是尖團合流后的讀音。其古音上古讀“ɡa?d”,中古讀“hat”,民間變讀“hot”或“het”。如客家話臺灣四縣腔:“hot7 /giet7 ”;梅縣腔:“hot7/hiet7”海陸腔:“hot7/ giet7”粵語:“hit3 /hot3”。而“麻花”一稱,是央視播音員的讀音,在民間多稱為“麻火兒”(ma-hor)。
與古漢語“餅”為面食通稱一樣,古代西域一帶諸民族面食的通稱為“ma-”(音譯“麻”)。其語源可能為古波斯語“mast”(面粉)。如阿塞拜疆語“mayli”(甘肅、寧夏一帶稱“油果子”,山西稱“麻葉”),烏茲別克語和阿塞拜疆語“Makaron”(面餅)。再如突厥語“qat”(層)+后綴“-la”構(gòu)成動詞“qatla”(折疊,方言有謂“確了”、“確角”即此音變讀),“qatla”再加后綴“-ma”,又從動詞“折疊”變?yōu)槊~“qatlama”(千層餅)。說明古突厥語“ma”語義對應(yīng)古漢語“餅”。也明確了“麻葉”、“麻食”(陜西、甘肅一帶的一種面食,山西稱“貓耳朵”)之“麻”,來源于古代西域民族語言。
而“麻花”稱謂,應(yīng)該就是民族語“麻”(面食)與古代漢語“蝎”(古讀“hot”,普通話規(guī)范為“花”)的“合璧詞”。其正確的稱謂應(yīng)該是“麻蝎子”,即一種狀似蝎尾的面食小吃。其漢語古名“蝎子餅”,如今天“羊蝎子”一般,蓋以其形狀名也。